<pre id="p4jb9"></pre>
<pre id="p4jb9"></pre>

    <acronym id="p4jb9"><label id="p4jb9"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1. 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線預定

      桃花山

      桃花山是紀念并體驗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意境的“陶公山”,是薈集了15處國家級、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“國”,是留下了諸多文人墨客足跡的“名人山”。千百年來無數先賢來這里追尋《桃花源記》足跡,寄情懷古,自唐以降,依山而筑的古建筑群,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楹聯和碑刻,集中體現了由《桃花源記》發起的中國傳統詩詞文化、文人文化、隱逸文化精神核心所在,是桃花源旅游區作為世外桃源原型地的最有力佐證,人文積淀深厚,全國獨有。

      1. 桃花山牌坊

      為桃花山景區入口標志。始建于明朝,曾于民國三十二年(1943年)重建,后傾塌。1974年,大致按照原貌復建而成現今所立牌坊。牌坊采用四柱七樓磚石結構,粉墻碧瓦,淡雅端莊。主牌樓高9.5米,寬4.5米。主樓匾為一塊玉桃花石額,陰刻“桃花源”三個貼金大字。中柱上鑲嵌“紅樹青山,斜陽古道;桃花流水,福地洞天”楹聯。牌坊入口之內,為“尋詩入桃林”之落英繽紛桃花林,在林中選取了陶淵明先生十二首代表作,由當今國內書法名家書寫。桃花山牌坊為桃花山景區入口標志。

      2. 窮林橋

      位于桃花山景區入口桃林之盡處。《桃花源詩并序》中“欲窮其林”句意而得名。原為石板橋,1964年重修時改為單孔石卷橋。橋長18.5米,寬5.7米,共26塊欄板。欄板浮雕皆為盆景造型桃花圖案,盡展桃花世界的仙姿美態。橋西里有唐代張旭《桃花溪》詩碑一塊,題曰:“隱隱飛橋隔野煙,石磯西畔問漁船。桃花盡日隨流水,洞在清溪何處邊”。

      3. 菊圃

      菊圃始建于明代,取陶淵明《飲酒詩》中“采菊東籬下”句意而得名,總面積2764 平方米,由垂花門、檐廊、廊亭、正廳和花墻五部分聯結成一個封閉式園林單元。正廳即為淵明祠,位于園林正中,面闊14米,進深7米,含一明間兩次間。燈景式長窗半窗皆黑底金雕。淵明石刻像碑立于祠前,正面刻淵明賞菊圖,背面刻《飲酒詩》。院內魚池上縱跨單孔石卷橋,花圃植被以菊為主,庭前兩株百年丹桂冠如華蓋,花集長枝,秋芳遠播。置身其間,悠然而生清雅之氣。

      4. 淵明祠

      淵明祠是陶氏宗親祭拜先祖的祠堂,右側墻壁上三十幅連環畫,刻畫了陶淵明從出生、成長、入仕,到辭官歸隱以及病終的全過程。陶淵明一生曾五次為官、五次辭官,正是其中第二次為官擔任荊州刺史桓玄幕僚時游歷過桃花源,并在此結下良緣,邂逅了他的妻子翟氏。最終陶淵明因“不愿為五斗米折腰”結束了十三年的官場生涯歸隱田園。陶公淡薄名利,不畏生死的人生觀令歷代文人墨客推崇備至,陶公和他的《桃花源記》更成為了后人心中崇高的藝術圣地。

      5. 碑廊

      碑廊面闊26米,進深2.8米。廊亭皆四角四脊,藻井繪飾龍鳳天花。倚墻一字橫列自唐以降著名古碑18方,規格懸殊,高低不一。所存唐代詩人杜牧、胡曾、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、江盈科等各家石刻,彌足珍貴。

      6. 方竹亭

      原名“桃川八方亭”,明萬歷二十三年修建,清代更名方竹亭,為桃花源現存最古老建筑。亭高6.3米,底徑7.6米,墻厚1米,粉墻碧瓦,白色戧脊,攢尖屋冠。外觀八方八角,圈門圈窗;內看頂若穹隆,無梁無柱。亭后方竹林青枝滴翠,為桃源三寶之一,亭即以此得名。

      7. 遇仙橋

      此橋相傳為武陵漁郎觀棋遇仙之處,故名。原為一塊自然崩落危巖橫臥于澗,結構天成,堪稱仙跡。明代天啟年間,桃源主簿孫廷蕙主修單孔石卷橋,頂闊4.8米,長13.6米,高6米。清初,湖廣提督俞益謨增建風雨橋亭。橋頭石碑上刻有《題遇仙橋》,為一首半頂針螺旋回文詩,駐足品讀,妙趣橫生。

      8. 水源亭

      始建于元代,歷久朽壞。明嘉靖中期,常德知府林應亮于此建亭,并題“洞口長春”,后倒塌。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時湖廣提督俞益謨復建,命名為“伴霞亭”。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知縣余良棟續建單層石柱木頂六角涼亭,檐翹龍首,亭額懸掛“水源亭”木匾。取《桃花源記》中“林盡水源”之意而得名。亭左后方有水源洞,下臨桃花潭,又名靈龜潭,直徑約4米,水深2米,相傳昔日有桃源三寶之黃靈龜出沒潭中,古人認為“龜既禱之,甘霖輒應”,故當地鄉民多于大旱時來此潭祈雨。而今人于此亭中可聽泉聲,觀山色,寵辱皆忘,足致樂也。

      9. 白云軒

      原名豁然軒,位于水源洞西側上首。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。1980年重建時因門上楹聯“偶聞黃發石中語,時有白云衣上生”而命名為“白云軒”。硬山屋頂,觀音兜山墻。面闊12米,進深5.7米,高5米,含一明間兩次間一落翼。古樸端莊,裝修簡潔。正中匾額上“別有洞天”四個字是由民國三年(1914年)時期桃源知事楊瑞鱣所題,已有百余年歷史。在此可品嘗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一道:清苦之茶,是由主人在堂屋里給客人沖泡手工自制的炒青綠茶。沖茶講究“酒滿敬人,茶滿欺人”,因此這道茶只有小半杯,不以解渴為目的,以小口品飲,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。清苦之茶,寓“想立業,先吃苦”之意,代表的是人生攀登和奮斗過程中的苦境。

      10. 三然亭

      三座亭子形態端莊,結構精巧,成品字排列,以從陶淵明詩文中擷取出的欣然”、“豁然”、“怡然”三詞分別命名,并組合而成“三然亭”,寓意游覽桃花過程中產生的情景和心境的不斷升華。

      11. 御碑亭及御碑池

      御碑亭建于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內放置知縣余良棟所立清代乾隆皇帝題圓明園內仿桃花源景致的“武陵春色”兩首御制詩的石刻碑,故得名。詩碑寄予了一代帝王對祖國秀麗名山與美妙傳說的向往之情。亭南臨御碑池,原名千丘池,為桃花山臨仙泉筑堤匯集而成,蓄水10400立方米。環亭嘉樹叢生,蒼翠欲滴。

      12. 臨仙館

      位于御碑池東北方半山之上,與秦人古洞隔池相對。建筑為硬山單層平房,面闊16.6米,進深9.65米,含一明間兩次間一落翼。6扇宮式長窗裝修精美。上夾堂板雕飾鏤空西番草,中夾堂板浮雕雙頭獸、雙頭鳥馱花瓶等奇譎圖案。堂前屋后古藤老樹參天蔽日,階上階下繁花錦繡趕季爭時。在此可品嘗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第二道:甘甜之茶。寓意苦盡甘來,細品生活甜美。此道茶用高海拔山區所出產的茶葉制作而成,“南方有嘉木,其葉有真香”,據傳指的就是雪峰、武陵交匯,沅資兩水交匯的桃南山地。此道茶甜而香,所用茶杯大若小碗,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。

      13. 秦人古洞

      位于御碑池西側,交通臨仙澗和秦谷。東側洞口嵌“秦人古洞”石匾,為清代桃源知縣余良棟所題。洞門半啟,洞內有支洞8個,總長160.5米,主洞長68米,迷離往復。出西洞門則至秦谷“豁然臺”。

      14. 高舉閣

      唐代于桃花山最高頂峰——“歸鶴”始建此閣,取陶淵明《桃花源詩》中“高舉尋吾契”之句而命名,后毀。清光緒十八年復于此處建三層樓閣,后閣毀。1988年再次重建,規模遠勝于前。登閣四顧,目極千里,有高舉凌云,飄然欲仙之感。閣下蹬道,名“上天梯”。

      15. 尋契館

      尋契館修建于光緒十八年。取陶淵明《桃花源詩》“高舉尋吾契”句命名,與高舉閣相呼應。在此可品嘗到桃花源三道茶中的第三道:回味之茶。這道茶采用湖南精制黑茶與桃花山泉煎煮而成,茶湯醇厚而回甘,代表了人生經歷的回味和收獲。閑坐桃云深處,手捧香茗悟此生,傳遞了平實質樸的生活哲學。三道茶,集中了苦、甜、回味,反映人生不同階段的體會與態度。

      16. 摩頂松

      古摩頂松為檜柏,原生長在桃源山,為秦人手植。據傳,唐代桃觀有個名叫瞿柏庭的道童,十歲時沿此樹羽化成仙。后此樹枯死,人們哀之,掘部分樹根葬于桃花源最高頂桃花山。奇怪的是竟從樹根處又生出新苗,并茁然成材,至今有百余年歷史。更奇的是樹上竟也有其前生瞿童攀援羽化時留下的足跡。人們感其前生陰靈不散,便將此樹依舊命名為摩頂松。

      17. 桃花觀

      桃花觀始建于唐初,明萬歷三十七年(1609年)重建,名為大士閣,民國三年1914年)更名為桃花觀,為湖南省三大古建筑群之一。桃花觀主體建筑群由山門牌坊及其半亭、正堂半亭、正堂、落翼和塞口墻五部分構成方形院落。正堂半亭為閣式攢尖屋頂,鐵馬檐角,龍鳳天花。正廳為“古隱君子之堂”。落翼一間名為“息機別館”。整體建筑依崖臨壑,勢若懸空;內部以小見大,型色和諧;外部崇樓杰閣,山光水色,將人文景觀美融匯滲透于自然山水美之中。

      18. 躡風亭

      躡風亭位于桃花觀左側,《桃花源詩》“愿言躡輕風”句命名。民國三年(1914年)桃源知縣楊瑞鳣修建。亭為四方形兩層磚木結構古典建筑。廳內正壁立有《桃花觀序》石碑,介紹桃花觀幾度興廢的經過。內外壁間嵌有歷代名人詩文石刻。亭周古木扶疏,修竹萬竿。

      19. 玩月亭

      玩月亭踞桃花觀右側。因唐代劉禹錫《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》詩而得名。始建于唐代,后重修。倚欄而望,青松拂云,天高地平,令人幾欲乘風飛去。亭前有銀杏一株,紫薇二棵,為桃花源樹中珍品。

      20. 集賢祠

      始建于明初,“靖節祠”。清代同治九年(1870年)縣令麻維緒曾嵌陶淵明、李白、劉禹錫諸先賢流題詠桃花源詩文于此,改名為“集賢祠”。1974年重修硬山疊架式廳堂,面闊15.3米,進深8.3米,高6.8米,含一明間兩次間一落翼,朱色長窗6扇。正廳高懸陶淵明“東籬采菊”木刻圖,兩側共懸歷代名人吟誦桃花源詩文木匾12塊,圖文并茂,蘊涵豐富,意境悠遠。

      21. 既出亭

      以《桃花源記》“既出,得其船”句命名。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(1892)。亭位于桃花山東澗右側石崖上,翼然高聳,勢欲奮飛。亭下溪壑幽深,山徑崎嶇;四周古木森列,蒼翠蔭蔽。

      22. 向路橋

      位于菊圃東南約170米。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1983年整修。取《桃花源記》中“便扶向路”句意得名。相傳為武陵漁郎辭出所經。橋跨桃花山東澗,與西澗遇仙橋對稱,單孔石卷風雨橋,歇山屋頂,皂色陶瓦,魚龍吻脊。周圍飛山峭石相逼,密林修竹相翳,澗水擊玉相聞,被譽為桃花源第一靜奧。

      23. 玄亭

      位于桃花山玄峰之巔,與歸鶴峰對峙,兩層閣式建筑。面闊12.3米,進深10米。玄瓦青墻,丹柱紅欞。亭內高懸歷代名詩佳畫,游客登樓可飲八味茶,觀四方景。

      24. 儺壇

      古武陵之地,世傳巫教,于此建壇奉祀儺王。其內供奉儺王菩薩,即儺公儺母。四周環山,高出層霄,晨鐘暮鼓,響徹桃花源。


      一区二区亚洲高清无码人妻_日韩免费视频网址网站_国产在线视频XXXX_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